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報告中關于金融工作的表述,與7月份閉幕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一脈相承。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并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
在兩次會議期間,定向降準支持小微企業、銀行成立普惠金融部等金融“輸血”實體經濟的各項措施正在落地中。
回歸本源
“回歸本源,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將此放在做好金融工作需要把握好重要原則的首位,并指出,“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同時,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要改善間接融資結構,推動國有大銀行戰略轉型,發展中小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要促進保險業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功能。要建設普惠金融體系,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推進金融******扶貧,鼓勵發展綠色金融。要促進金融機構降低經營成本,清理規范中間業務環節,避免變相抬高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本宗旨,也是金融賴以存在發展的基礎所在。”交通銀行(6.260, 0.01, 0.16%)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仇高擎在7月金融工作會議后對人民日報記者解讀稱,近年來,我國影子銀行業務發展偏快,金融空轉、“脫實向虛”的現象抬頭,既不利于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也不利于金融自身的穩健發展,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利于金融發展“正本清源”,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金融是服務業,需要通過優化資金配置來服務實體經濟。”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教授田利輝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表示,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機構要突出主業、強化服務,發揮其固有的價格發現、風險管理、資金配置等優勢,堅決防止“脫實向虛”,豐富金融產品供給,為實體經濟“解渴”,保險機構則應發揮保險資金規模大、期限長、來源較為穩定的優勢,做實體經濟的穩定器和助推器。
值得注意的是,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之后,“一行三會”分別召開會議傳達學習和貫徹落實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并就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布規劃。
央行表示,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優化金融供給體系,推進金融市場創新,加快普惠金融發展。
銀監會表示,全面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引導銀行業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強化服務意識,積極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為修復我國經濟失衡發揮更好的作用。
證監會表示,將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和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資本市場“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加快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和基礎性制度,加快修復和凈化資本市場生態,更加注重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強化和完善退市制度,進一步疏通和規范各類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的渠道,不斷提升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融資能力,推動經濟結構加快轉型升級;保監會稱,要堅持保險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回歸本源、突出主業、做精專業,強化“保險業姓保”,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功能,努力成為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多措并舉
近年來,隨著金融業規??焖贁U張,金融業在一定程度上出現“脫實向虛”傾向,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有待進一步提升。同時,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不利于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
“金融服務的對象必須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對僵尸企業必須減下來,對隱性的地方政府債務必須減下來,對房地產炒作必須減下來,這樣才能騰出資源培育出新的結構、新的動力。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經營,都要納入監管,都要立足于服務實體經濟。”央行行長助理劉國強在9月17日舉行的金融街(11.960, 0.03, 0.25%)論壇上談到。
在政府和監管部門帶動下,多項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舉措正相繼落地。
9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加大對小微企業發展的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將金融機構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政策范圍擴大到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且對小微企業貸款增量或余額滿足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實施定向降準。
9月30日,央行公告稱將實行定向降準。公告表示,根據國務院部署,為支持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業務聚焦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的經營性貸款以及助學等貸款,央行決定統一對上述貸款增量或余額占全部貸款增量或余額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實施定向降準政策。
央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政策并不改變穩健貨幣政策的總體取向,此舉建立了增加普惠金融領域貸款投放的正向激勵機制,有助于促進金融資源向普惠金融傾斜,優化信貸結構,屬于結構性政策。東北證券(10.060, 0.00, 0.00%)銀行業分析師胡文豪預計,定向降準普惠金融預計至少釋放2700億元流動性。
與此同時,國內商業銀行也在相繼成立普惠金融部,來助力實體經濟,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據記者統計,截止10月19日,工商銀行(6.080, 0.03, 0.50%)、農業銀行(3.700, 0.00, 0.00%)、中國銀行(4.000, 0.00, 0.00%)、建設銀行(7.060, 0.06, 0.86%)、交通銀行、興業銀行(17.620, 0.12, 0.69%)六家銀行的總行普惠金融事業部正式掛牌。中國工商銀行公告稱,決定在總行成立普惠金融業務部,通過專業化經營、差別化考核評價提升小微金融服務水平,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興業銀行表示,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為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貧困人口、創業創新群體、特殊人群、綠色金融等領域的金融支持帶來了新的機遇。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記者表示,“銀行要轉型升級,把表內業務作為主業,向普惠金融轉型服務于民生、小微企業等;銀行也要******扶貧,更貼近實體經濟。”
董登新同時提到,“對資本市場來講,過去出現的杠桿并購、亂舉牌、亂定向增發、大比例送轉等現象,都帶有比較大的投機性。資本市場應當服從于經濟轉型的需要,比如并購要盡力落實到做大做強企業,而不是資本和股權差價。要發揮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巨大功能來扶持實體經濟發展。”
董登新表示,十九大報告中關于金融工作的指示,是未來金融工作和金融改革的思路,也是金融改革的大方向。